发布时间:2015-02-26 16:3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很多人不了解喝酒的用处在哪里,喝酒的目的是要拉近两个人的距离。而不是你把他灌醉,他把你灌醉,然后大家发酒疯。这个就不叫酒文化了。酒文化是说我跟你彼此很生疏,我心里的话也不方便跟你讲,你也不方便跟我讲,那我们两个就不投缘,就没有办法谈事情嘛,所以我们就借酒来拉近我们的距离。要这样子才是正确的方式。
赏析:是男人,就要喝酒,酒量不论大小。酒是一种交际工具,“借酒来拉近距离”,谈事情,中国人很多事情是在酒桌上办成的。所以曾教授在《圆通的人际关系》中强调“三杯酒量”。而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是,喝酒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方式,否则那个酒可能就浪费了。
我觉得每一次讲话都一定要打动对方的心,否则的话你这话就是白讲了。
赏析:曾教授在本节中主要是通过胡雪岩和王有龄讲述人际关系方面的学问。说话技巧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话的水平需要用心学习,锻炼提高。“每一次讲话都要打动对方的心”,强调说话离不开感情,话中有情,以情感人,达到说话的预期目的。
我们中国人很不愿意担人家的人情,我们很不愿意。越是人家给你人情很重的,你宁可不要。
赏析:我老家有一句土话:卖锅卖碗,人情难还。欠别人的东西是要还的,而人情则是最难还的。你欠了别人的人情,在人家面前你会有点被动。所以,太重的人情我们宁可不要。
话太多其实都没有用,话要讲得恰到好处,平常要训练。
赏析: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说话是要十分讲究的,“恰到好处”这种分寸感很难把握。我们一般人讲话,有时说得太多有时说得太少,任意而为,从来没有研究过如何说话。处处留心皆学问,一句话不慎,得罪了人耽误了事,损失就大了。
一个人心口如一经常得罪人,一个人心口不如一经常被人家骂阴险狡诈。我们多半真正的意见放在心里头,嘴巴讲出的话要经过一番地修饰,稍微改变一下。 中国人觉得不欺骗,你欺骗就没有良心,但是一定不讲实在话。我们讲妥当的话,嘴巴一定要讲妥当的话。很多人就是没有这个修养,所以一辈子很辛苦。
赏析:“话要讲得恰到好处”是对说话“量”方面的要求,“讲妥当的话”是对说话“质”方面的要求。保质保量,无所不往。
读历史千万注意:要把以前的缺失改过来,而不是一味照以前去做。时代是要进步的,人类是要进化的,所有的事情是要从旧里面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赏析:历史上有过惊人的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时代环境的变化。当年石达开在大渡河惨遭围剿,而红军却冲破了封锁线,创造了奇迹。学习历史主要就是借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碰到几个关键时刻,就是你这一生走到这里,往后要怎么走,这是个转折点,如果转折的好,那你的人生就是光明的,如果转折的不好,那未来就是不幸的,只不过很多人碰到转折点的时候,他自己不知道去掌握这个度。这才是很可怜的。
赏析: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不过很多人碰到转折点的时候,他自己不知道去掌握这个度”。这种遗憾很多人在青年时代都有过,以后还会有年轻人重蹈覆辙。年轻的时候我们很难一切顺利,成长总是伴随着遗憾。但同样的遗憾如果有第二次那就是愚蠢了。
(一个人)下赌注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十赌九输。
要有把握的来进行一种风险性投资。经商不可能没有风险性的,而且风险性越大将来的收获越多。
赏析:风险性投资不是没有风险,也不是没有把握。要减少风险增加把握,那就需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眼光能力。
人生只有一个规律(没有第二个规律,四个字而已):自作自受。
赏析:这个规律虽然四个字,却包容一切。一个人的遭遇没有和自己无因果关系的。一个人的失败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没有自身的原因。成功亦如此,是对努力的回报。《千字文》中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最终的结局是点滴的积累结果。这好像有点“因果报应”的思想,不错。因果报应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思想,它是有道理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释就是联系的观点。只不过,因果报应在封建时代被无限夸大了,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无不弥漫着神秘的因果报应思想。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但中国人具有道德信仰。因果报应的思想让人民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种信仰无形中约束中个人的行为。在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今天,我们还是需要正确理解因果报应的思想,让心中有所敬畏。
人的所作所为都要经过仔细考虑。
赏析:因为人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五、福祸相依
有好就有坏,因为有阴就有阳。
赏析:这是“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易经》中的阴阳辩证思想,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独特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心理性格。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平衡,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人亦如此,有阴阳好坏之分。
该听的话才可以听,不该听的话不能听。
不该听的话你听进去,你就会在脑袋里面留下痕迹,你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的科学更证明这件事情。任何乱七八糟的资讯只要进入你的脑袋,它会影响你,偶尔会出一些坏点子,对你是不利的。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对不是说:你知道就说你知道,你不知道就说你不知道。不是那样的,如果是那样那孔子也太没有学问了。他真正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虽然你知道,但是你不应该讲,你也要说你不知道。他不是欺骗,他是讲妥当话。
赏析:曾教授的这段话显示了他的良苦用心与高尚品质。这段话前面是王有龄送礼补实缺的事情,他讲到这里不愿去讲那些细节,怕对我们造成误导。他这种做法是对社会对后代是负责任。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读历史的目的是要从中得出一些道理。
我们讲胡雪岩的时候,我们是从他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经验当中去提炼出他的道理来,而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玩味值得我们学习的。
赏析:中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明理。明白道理,懂得做人处事,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时,曾教授在这里阐述了自己讲授《胡雪岩的启示》的宗旨,讲道理,而不是讲那些乱七八糟的奇闻异事。这正是我喜欢曾教授的演讲、喜欢《胡雪岩的启示》的主要原因。
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其实只有四个字:可大可小。
赏析:中国社会属于伦理道德本位,凡事都讲人际关系,对事情的要求却不甚严格。同样一件事情往往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是可大可小,极具伸缩弹性。但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做法已不可取。
自古以来,全世界有明就有暗。
赏析:这还是阴阳辩证思想,也是客观的事实。我们总是向往光明,但这个社会却总还是有阴暗,这也正是推动我们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事情太顺,要特别小心。
赏析:《易经》中讲“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中国人一直信奉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也有了谦虚的传统美德。
夫唱妇随不是说重男轻女,那是大错特错,而是贤内助你就要成全你的丈夫有所成就,这才叫妇德。 这个成全是了不起的美德。
我研究几十年,我知道我们的祖宗都是很高明很有智慧的,是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没有搞清楚,然后又盲目地看外国人,外国人跟我们是两套东西。你怎么可以拿来比来比去。
《《胡雪岩的启示》哲言赏析(4)》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shangcai/13146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