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河南新闻 > 驻马店新闻 > 天中驻马店 >

我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摘要]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驻马店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2016 年 1 月 12 日 中国共产党驻马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驻马店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关键时...

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驻马店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6112中国共产党驻马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驻马店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共驻马店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分析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深入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含新蔡县)达到1834亿元,较2010年增加784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8亿元,均较2010年接近翻一番;粮食总产量达到151.8亿斤,实现连年增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96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加374亿元、3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2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城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2%,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79%,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5.8个百分点,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建设步伐加快,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0%提高到39%,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53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48万增加到70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成效明显。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加快,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实行了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即时结算,新农合县级统筹、即时结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招商成效显著,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33亿美元,是2010年的1.9倍;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898.5亿元,均为“十一五”时期的4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9%13.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新增40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97%97.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路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综合交通线网里程超过2.1万公里,路网密度比“十一五”末提高23.6个百分点。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民主政治、依法治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支撑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地位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探索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政治方向是统领,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是根本,必须毫不动摇;“四化”同步是路径,必须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是动力,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是目的,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建设是保障,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在“十三五”时期继续坚持和发扬。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我市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正处于转折变革、分化重组的非常期。

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为我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随着我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区位交通、发展载体、产业配套等优势,持续承接产业转移,厚植发展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国家和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市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同一起跑线上抢占发展制高点;

驻马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和省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巩固和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利于我市释放消费和投资潜能,创造新供给,加快动力转换;国家和省加大扶贫开发、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建设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提升民生福祉,培育新的增长点;中央和省委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我市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困难和风险挑战。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及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弱市的基本市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投资强度不高、消费需求不足、出口规模较小,经济发展传统优势减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保持经济持续较高增长难度加大;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处置不当可能使好的发展态势出现逆转;城镇化水平低仍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体制改革和创新难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诸多短板;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改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谋划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我市既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也处于蓄势待发、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定力、抓住关键,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步,以新的发展理念奋力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统筹协调发展,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厚植发展优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打造“四个驻马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厚植发展优势;坚持依法治市,加快法治进程,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主导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四化”融合同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更大进展。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保障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确保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文明驻马店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依法治市进程加快,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平安驻马店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美丽驻马店建设扎实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和水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环境基本形成。

(四)基本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必须牢固树立、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四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优化功能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区域、产业、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

把绿色作为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举办“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为平台,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持续深化我市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不断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发展布局。按照主体功能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的原则,逐步构建“一核两轴三区四个驻马店”的总体发展布局。

突出“一核”。以中心城区组团发展、率先发展、引领发展为核心,积极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资源集聚,发展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全市经济核心增长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建设豫南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增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两轴”。充分发挥现代交通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与郑州航空港、明港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对接,加快区域内高速路网建设,构建贯通全域、连接内外的县域经济发展轴,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重点以周驻南高速交通体系为支撑,构建上蔡西平遂平县域经济发展轴;以新阳、息邢等高速交通体系为支撑,构建平舆汝南正阳确山泌阳县域经济发展轴,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镇规模,注重产业特色,推进错位发展,增强辐射能力,构建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带,提升全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打造“三区”。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全省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打造产业集聚区,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打造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建设“四个驻马店”。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承接“四个河南”建设,着力建设富强驻马店、文明驻马店、平安驻马店、美丽驻马店,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足、生态文明良好的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富强驻马店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要求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农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一)以产业集聚发展创新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作用,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龙头,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主导产业突出、集群规模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

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项目带动要素集聚、增强投资拉动,以项目提升工业经济、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健全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科学谋划和实施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积极开展项目对接,使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笼子。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围绕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新兴工业大市,突出市场成长性、关联性和竞争力,大力引进、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主导产业。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特色优势为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以知名品牌为引领,增创食品工业新优势;以产品提质升级为导向,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速发展;以产业延链为主攻方向,推进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强强联合、产业集群内企业整合重组、跨区域兼并重组、并购和投资合作,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推进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双倍增、传统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提升,建设全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大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支撑我市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坚持推动同类产品同类企业集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以培育持久竞争优势为基点,以本地明显优势产业为基础,推进资源要素、消费市场、关联产业、龙头企业等优势叠加,培育发展一批全链式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集群品牌。

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坚持优化功能布局,提升集群竞争优势,促进服务功能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推行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解决产业配套、金融支持、土地保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提升转移企业生存竞争能力。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投资创新双驱动为主转变、由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转变,在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以农业发展方式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市。

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积极争取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项目,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集中打造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各类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确保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升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防灾服务能力。

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发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参与土地流转托管经营。坚持群众自愿和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建立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以白芝麻、花生、食用菌、夏南牛、黑猪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和“菜篮子”工程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

(三)以业态引领方式创新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业态引领方式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专业生产服务等产业。壮大银行、保险主体金融业,加强农村金融、消费金融、电商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发展与工业联系紧密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售后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房地产、商贸流通、健康、养老、家庭、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适应大众消费新需求、新趋势,创新住宿餐饮营销管理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鼓励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坚持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务、强融合,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业态模式升级和招商建设、运营管理方式创新,加快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服务功能强、业态模式新的服务业集聚区。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重点吸引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电商服务平台等功能性机构入驻,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综合平台。突出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以龙头引进带动整体开发,增强区域消费服务能力。突出智能化、特色化,培育一批体验式智慧商圈和多功能多业态商业街区。

推动业态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实现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商业业态和模式创新,引导具备一定规模的传统市场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有机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形成以市场升级促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发展促市场规模化经营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健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服务企业和运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规划方案招商、运营管理招商,推广“捆绑招商、整体开发”等发展模式。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四)以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

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坚决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公用事业和特许经营领域。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发展完善各类市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股票债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市场融资作用,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统筹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适时推开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培育壮大新兴交易市场。建成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交易全过程电子化。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建设政务服务网络平台,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减轻企业负担。改进市场监管方式,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经济运行调控,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农业特别是特色产业融资机制、科技创新融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机制。推动政府投融资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健全完善“模拟审批”,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

深化财税、价格等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合理界定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五)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专项、人才等关键环节,努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代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培育发展新动力。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坚持激活消费、优化投资、扩大出口,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在消费升级中释放需求潜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新消费供给、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着力提升加工贸易,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推进供给创新,通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来增加有效供给、压缩无效供给,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激发新消费;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大引技引智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共建一批技术交易市场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向创新主体流动聚集,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重点领域创新,聚焦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生物化工等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发展,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矛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改进政府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方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研发服务机构。

完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建立面向人人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鼓励引导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推进创业便利化。加强新型众创空间、企业内部众创等载体建设,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创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六)以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创新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技能人才优势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形成人才支撑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建好职教园区。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二期职教攻坚工程,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支持推动黄淮学院向应用型转变,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工学结合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提升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创业能力。

注重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搭建工作平台,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清除人才流动限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壮大企业家队伍,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坚持区域、产业、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并重,在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中提升实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后劲,加快形成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谋划市域空间、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在解决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中心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和老城区综合改造,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完善通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水平,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转变,提升城市品位。坚持产业拉动、就业牵动,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集聚发展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以产业集聚推动人口集中。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使驻马店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得到更大提升。

加快县城承载能力建设。把加快县城建设发展作为完善优化城镇体系的着力点,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用现代城市理念和标准规划建设县城,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形象,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城面貌发生根本改变,整体进入全省中等行列,部分县城跨入先进行列。实施县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抓好医院、学校、文化和社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县城发展为3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

有序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以规划为引领,指导中心镇小城镇科学有序发展。加快小城镇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小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实施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赋予扩权强镇政策,在管理服务、财税、土地、投资、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乡土建筑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丰富乡镇文化内涵。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以乡村特色经济园、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一区一群”发展水平高的村庄为重点,合理规划居住、产业、生态和公共设施布局,有序推进新农村引导点建设。优先将新农村引导点设立在已建成新农村社区。对深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且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村庄有序推进村庄异地搬迁。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

全面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协同发展,抓住国家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机遇,科学谋划,分类实施,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充分挖掘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要素成本和生态环境等潜在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坚持差别化扶持政策,将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倾斜,重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扫尾“最后一公里”,对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到2020年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二)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不断为扩大服务业规模创造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不断为提升工农业发展质量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加快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以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轻工业等为重心,加快研发、金融、物流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快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以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为中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特色产品等第二产业,引进直营店、物流、信息、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相互联动、深度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分工协作,拓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全价值链,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全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镇居民公平参与发展、公平分享城镇公共服务和文明成果。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中心城区的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载体建设,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城镇、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就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2020年完成30万人以上成建制转户。

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进度,推进示范区城市功能区综合连片开发,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社会管理领域改革,建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样板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强化周驻南、新阳和息邢高速交通体系为支撑的两条县域经济发展轴的带动作用,优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布局,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富余劳动力聚集地方靠近、特色优势产业向具备优势资源和相应产业基础的地方靠近,推动产业集聚区、“两区”、县城新城区和老城区“四个板块”协调发展,实现产城互动。积极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本土产业、孵化新兴产业,重点打造装备制造、轻纺、建材、食品加工、电子、电动车、生物医药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加强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激发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到2020年,各县(区)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总量倍增、在全省位次前移。

(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新活力,深化文明驻马店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以文明礼仪养成和法治思维培养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崇德向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倡导全民阅读,加强科普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大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公民身体素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繁荣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探索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分类监管。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深度融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依法建网、依法管网、依法用网,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驻马店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原则,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水碧、地绿山青”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依托我市中心城市组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依托市域东部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市域西部浅山丘陵积极培育生态涵养区,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一致。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中心城市组团发展区的园林绿地为核心,以市域西部山地生态区的森林植被,东部平原生态涵养区的水网农田、河流湿地为基质,依托淮河生态走廊、洪河生态涵养带和汝河生态涵养带,构建“一核两区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提高林业生态承载能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评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脆弱区和敏感区,控制开发强度和规模,实施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确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更加严格的道路、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实施碧水工程,强化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宋家场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市辖淮河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全面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零增长,制订实施驻马店市土壤污染防治指导意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有效防止和遏制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监测与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

(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电力、纺织、造纸、建材、化工等行业和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活动和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快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建筑,实施绿色生态产业政策,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五)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提升水资源战略地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增强城市供水设施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中水利用工程。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健全完善节约用地标准体系,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边界控制。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实现矿产资源高效、清洁、绿色开发。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修订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设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放许可制。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建立健全市内地区间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厚植发展优势

 

坚持以扩大开放“一举求多效”,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一)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东联西进,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务实合作。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完善区域现代交通网络,提升驻马店公共保税中心封关运营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进交通、信息通信、口岸开放平台互联互通,大力发展与其相配套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外资准入领域,积极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

(二)抢抓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招商理念,推进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单个项目招商为主体向以功能区块整体招商为主体转变。突出招商重点,围绕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改进招商方式,通过以商招商、代理招商、集群招商,推动集群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完善招商平台,持续提升“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品牌影响力,全方位、多领域扩大开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

(三)多元融资强化基础支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探索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管理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采用PPP模式加快推进周驻南高速公路和息邢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市域快速通道体系。加快国道107和国道328平舆至春水两条一级公路建设,优化干线公路网结构,继续推进农村公路乡村通畅工程。加强公路与铁路、支线机场、城市公交等相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优化完善铁路网布局。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干的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实施境内河流、水库的贯通工程,着力构建水库、河道、城市生态水系互联互通、布局合理的水网体系。实施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及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湿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区。

加强现代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主动适应能源供求格局新变化,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高效合理开发吴桂桥、安里煤矿,加快推动华润电力古城2×1000MW机组项目立项建设,深化企业合作,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打造华中电网的重要电源支撑。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完善油品输配网络及燃气支线管网和城市储气设施。实施先进生物质能示范基地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加强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坚持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和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并举,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推进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推进“宽带驻马店”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提高城乡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加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综合施治优化招商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模式建设。促进监管便利化,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备案法制化、责任监管清单化管理,加强招商引资信息受理和处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打通“关、税、汇、检、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决策部署,以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目标,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集中力量攻坚,因人因地施策,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拓宽脱贫攻坚途径。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转移就业一批。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支持和吸引更多贫困劳动力到城镇落户,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扶持生产发展一批。坚持农业现代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把贫困劳动力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实现就地脱贫。扶贫搬迁安置一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应急救助一批。对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贫困人口及时给予临时救急和社会救济。

完善脱贫攻坚举措。实施教育扶贫,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知识和技能。实施合作扶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流通组织、新型农民等市场主体,完善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财政金融扶贫,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建立本级财政资金逐年稳定增长投入长效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问题。实施安居扶贫,把脱贫攻坚与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驻村结对扶贫,充分利用和发挥选派单位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政策优势,采取选派单位与派驻村贫困人口一对一结对帮扶,逐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政策。

强化脱贫攻坚保障。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市、县、乡三级逐级负责、签订责任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双基”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统筹整合部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创新完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和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逐级督察制度,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

(二)促进就业创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依托产业聚集区和服务业“两区”等载体平台,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鼓励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统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实现社会保险异地顺利转移接续和即时结算,全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逐步建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品牌示范和特色职业院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全面完成职教园区规划建设任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残疾学生12年免费教育。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

(五)推进健康驻马店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完善补偿机制。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下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兴办健康服务业。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加大医学科研开发力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及心理健康服务。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落实食品安全战略,建立市、县、乡三级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让群众放心满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人口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平安驻马店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坚持以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双安”为目标,以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双治”为途径,以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制度建设“双基”为保证,提高基层治理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把技防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基层治理工作。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预防治本,深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极端宗教活动。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要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坚持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对重大关键性问题专题研究、制订专案、组建专业队伍。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信息发布制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着力构建契合上级精神、符合本地实际的好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注重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和完善党建制度体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执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提高依据宪法法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据权限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使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普法和依法治理体系,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

(三)广泛动员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支持、保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群团组织阵地建设,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思想方法,注重引正纠偏,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广泛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

(四)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全会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一张蓝图绘到底。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谋划好、编制好本地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各级各类规划应有能够明确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有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宏伟发展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而努力奋斗!

 


《我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tianzhong/37629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