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4 11:3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不忘初衷,选择农业从不后悔
——记农业科技专家吴长城
□晚报记者 李 杨/文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图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这是记者见到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吴长城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吴长城从一上班,就开始与种子打交道。用他的话说,选出好种子并推广给广大农户,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正在做玉米机械化收获品种的筛选和推介工作。一个品种的筛选,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才可以大面积推广。”吴长城说,“如果这项工作能够成功,不仅可以把种植玉米的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还可以降低种植玉米的成本。”
吴长城(右)与工作人员在一起。
吴长城在检查种子样品。
筛选并推介优良玉米品种
吴长城,1965年11月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吴长城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平县杨庄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担任站长,1991年7月因工作需要调到驻马店农业学校从事作物栽培与育种教学,1997年9月调到驻马店市种子公司任副经理,2003年8月至今任市种子管理站站长。
初次见面,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吴长城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一提到自己的专业和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吴长城的话多了起来。谈起自己正在做的玉米机械化收获品种的筛选和推介工作,吴长城说:“现在,无论哪里种植小麦,几乎都是机械化生产、收获,但种植玉米却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虽然也有部分农民使用机械化收获,但收获后的玉米商品价值不高。这是因为目前农户种植的玉米品种品质不高。因此,我们想筛选出优良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商品价值。”
那么,目前我们种植的玉米品种有哪些缺点呢?吴长城说,一是我们现在所用的玉米品种,人工收获时玉米的水分含量高,可用机械收时,籽粒易破碎,致水分损失高达20%。二是现在所用的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不强,有些品种风一刮就倒了。成熟后的玉米如果收获不及时,还会出现倒穗现象。三是有些玉米品种的玉米芯硬度达不到,影响籽粒脱离时的干净程度,降低商品价值。
“最近三年,我们一直在筛选优质的玉米品种。目前已筛选出五六个比较好的品种。这些品种有一定的优越性:一是机械化收获时籽粒无破损,水分含量达25%。二是抗风能力比较强,成熟后玉米秆能长时间挺立,不会出现倒穗现象。三是玉米芯的坚硬度高,籽粒脱离得很干净。”吴长城说。
三年来,吴长城等人共试验12组玉米591个品种。“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农民筛选出让他们受益的优良品种。只有这样,我们的‘种子管理’工作才做得有意义。”吴长城说。
繁重的小麦品种审定工作
每年5月都是吴长城最忙的时候,作为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吴长城每年5月有15天的时间,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提起小麦品种审定工作,吴长城坦言“这个工作是最辛苦的”。“我们一组10几个人,每天早上天一亮就出发,中午从来没有休息过。从我省南边的信阳开始,到最北边的安阳,把全省18个地市需要审定、推荐、种植的小麦品种,全部审定完,写好评价。每个生产季节要考察小麦品种350个左右,对在生产中有明显缺陷的品种进行淘汰,每年筛选出20个左右的品种向种子销售者和使用者推荐。”吴长城说。
针对我市强筋小麦品种生产中存在的品质不稳定、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吴长城从2003年开始对我市强筋小麦品种进行试验,并研究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两篇,制定了强筋小麦品种生产技术规程,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郑麦366、西农979、郑麦7698等强筋小麦品种。其中,郑麦366是全国强筋小麦最优的品种,每公斤价格比普通品种高0.3~0.4元,该品种的研发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600万亩。吴长城创新、集成和推广强筋小麦生产技术,为实现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为筛选郑麦366试验播种期间,由于同一组试验用种子一天内必须种完,否则种子的生长程度不一样,无法进行比较,市种子管理站将试验地选在驿城区水屯镇陈楼村。为完成试验任务,小麦播种时,吴长城带领技术人员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六点集合,六点半赶到地里,路过水屯镇买点包子当早餐。中午12点下班就近吃点东西,下午2点继续下地,直至天黑干完活才收工。
“我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活干完后,累得连路都不想走,直接躺在地里就睡了。”吴长城说。
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夏花生是我市的主要秋季油料作物,长年播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我省前列。10多年来,我市及周边的信阳市、南阳市夏花生种植品种以白沙1016、改良白沙为主,这些品种种植时间长,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为实现豫南地区夏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吴长城带领市种子管理站的技术人员通过夏花生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花生品种考察,筛选出远杂9307、豫花23号、驻花1号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每年推广面积都在150万亩以上。
作为驻马店市“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联络员,吴长城积极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科普工作,长年坚持深入生产一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并先后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1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作为河南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特聘专家,吴长城电话和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300余人次,进行种子质量纠纷现场鉴定50多起,为农业用种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吴长城编写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16篇,其中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主编的《河南玉米主要新品种栽培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获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河南小麦主要新品种栽培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获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吴长城是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得者,还是河南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特聘专家、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油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农信通”12582专家,兼任市种子协会会长、市农学会副会长、市农技推广协会秘书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被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拔尖人才”和“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选择农业从不后悔
看到吴长城的成绩,许多人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可是他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些成绩的背后,吴长城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
2014年6月做玉米品种实验时,刚把玉米种子种在地里,恰逢雨季,为了保证试验田不被雨水淹没,吴长城等人光脚在地里挖排水沟。“一个实验点报废了,会直接影响到全省的试验效果。”吴长城说。
2015年夏天,吴长城等人做西瓜品种实验时,由于天气较热,吴长城和技术人员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身上被蚊虫叮咬得几乎没有好地方。
……
自己的工作这么辛苦,吴长城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呢?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你们年青人没有经历过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上学时,经常吃不饱饭,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地里能多长出些粮食该有多好啊。所以我上大学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学专业。当时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吃饱饭。现在,我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没有背离初衷,我感觉非常自豪。”吴长城说。
《记农业科技专家吴长城》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tianzhong/37472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