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2 21:55 我要投稿
新华社记者 双 瑞
山里的春天来得晚,6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翻过几道山梁,上午10点钟到达距村支部
“你的膝盖不好,咋又上山啦!”70岁的李相庭嘴里嗔怪,脸上却掩饰不住欣喜。他是贫困户,住得又偏远,认识吴树兰之前,见过的最大干部是村民小组长。在中国的公务员职务体系中,级别最低的12级办事员都是村民小组长的上级,而吴树兰是6级厅官。
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发起动员,要求各地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李相庭所在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它地处山区,46个自然村中有10个都是独户村,山上几乎没有能通车的路,孩子们每天步行数公里上学,中午就着凉水吃从家里带的冷馒头。初来乍到的吴树兰,感觉心被揪紧了。
她并不是第一次驻村。早在高层统一部署前,各地就有干部驻村帮扶的探索。2010年,53岁的河南省扶贫办干部吴树兰主动申请到“国家级贫困村”——河南省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任第一书记。那一年,全省共派出19名第一书记,她年龄最大,也是唯一的女性干部。
“人家说我有福不享,非要回村遭罪,这我不同意,我心没离开过农村。”大吴庄是吴树兰的故乡,年轻时她在村里养牛喂马,后来走出去深造,从市农牧局副局长一直干到省扶贫办副厅级巡视员。父亲去世前总念叨:“农村培养出一个人不容易,一定得多为穷人办事。”
事实上,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就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饱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翻身获得解放。现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准,仍被共产党当作使命。
吴树兰回村的时候,大吴庄人均收入只有2642元。“村里没有什么变化,没有可以行车的路,村小学依然破旧,乡亲年复一年耕种。”吴树兰在驻村日记里写道。
3年里,她筹资创办了村里第一家企业,引资1300万元建奶牛小区、针织公司,还争取各类专项资金,修了11条共29公里长的路,建起7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和13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
大吴庄的1700人喜气洋洋,吴树兰却是另一番光景。她原本就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好,驻村期间又查出了糖尿病,每天要自己动手打两针胰岛素,村里一桩桩大事都得她拍板定夺,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她不敢接家人电话。2011年中秋节,女儿林博特地回家团聚。时值秋收,奶牛场也刚运行,吴树兰凌晨4点就起床了,招呼奶户挤奶,又帮一户村民打了4小时秸秆。“女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我不敢接,接了该咋说?”
家里人也怕接她的电话,因为话题离不开借钱。奶农没钱买草料了,蔬菜大棚差一点就搭好了……几年下来,吴树兰垫进去几十万元。
驻村结束时,大吴庄彻底终结了村无企业、无集体收入的历史,人均收入增至5600多元。走的那天,很多农户抱着她哭成了一团。
2014年,吴树兰再次请缨驻村,来到了李相庭所在的西王楼。平原地区脱贫的路子已在大吴庄蹚过了,她还想找找山区脱贫的办法。跟之前一样,挨家挨户走访是她必下的苦功夫。
“她来多少趟我记不住,但是画的有杠杠,来一趟我画一道。”李相庭不识字,吴树兰每去一次,他就在纸上画一道线。2014年,他画了25道,2015年,画了42道。这次间隔快两个月没画,他才知道吴树兰病了。
短短两年多,吴树兰把2000多人的村庄摸得门儿清,成立了畜牧养殖协会和养老扶贫协会,养羊5万多只,1000只以上的养羊场就有7个,一条
“大姑,我最近也想养鸡,你得帮我操操心。”30岁的村民夏翠萍亲热地挽住吴树兰。她只在刚认识时喊过几次“吴书记”,熟悉以后就改叫“大姑”了,她说:“就跟自己家姑姑一样,亲得很。”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这么喊,年龄大点儿的就叫“大姐”,吴树兰答应得很开心。
西王楼所在的竹沟镇,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共产党曾在这里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如今,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又回到这里,帮助这片土地获得新生。类似的扶贫故事,正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发生。(新华社郑州
《河南山区的“扶贫大姑”吴树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tianzhong/71135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