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05 11:32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晚报记者 滑清泉/文 闫宏伟/图
“嫂娘”赵小参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几十年如一日,靠着瘦弱的身体,她为弟弟妹妹们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无怨无悔抚养3个婆弟、两个婆妹及两个侄子。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她仍然肩负家庭的重任,坚持偿还几十年来抚养弟妹们欠下的外债,被弟妹们称为“嫂娘”。
她就是平舆县万金店镇王寨村的赵小参。如今,她已年过六旬。2014年8月,在驻马店市身边好人巡回报告会上,赵小参的宣讲让很多人感动得流下热泪,很多网友在网上发帖点赞。2014年,赵小参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第一届“驻马店市道德模范”。2015年5月,赵小参被授予驻马店市2015“天中最美母亲”荣誉称号。
苦苦支撑:为弟弟妹妹建“新家”
初中毕业后,赵小参一直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1979年,经人撮合,26岁的赵小参嫁给了自己的同学——万金店镇王寨村油坊店村的李雪太。婚后,赵小参和爱人齐心协力,第三年就盖起了3间土房,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小日子过得很甜蜜。
但好景不长,1983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公公婆婆相继去世,撇下两个婆妹和3个婆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6岁,家里仅有两间堂屋和一间用木头顶着后墙的厨房。赵小参借了12家的钱,才将公婆安葬。
公公、婆婆去世后没几天,弟弟、妹妹们居住的老屋突然坍塌,赵小参和丈夫当即把弟妹5人接到自己家住下。就这样,她家的3间土房一下子挤进了9口人,晚上还得把养的鸡、猪、牛关进屋里,屋里没个转身的地儿。
见此情形,村干部建议他们花1100元钱把生产队那3间没上瓦的仓库买下,就算给五个弟弟妹妹安排个住处。1100元钱,这在1983年,对赵小参家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赵小参既喜又忧,但很快做出决定:买下仓库,3年还清欠债。就这样,赵小参给5个弟弟妹妹置办了一个“新家”。
拾荒挣钱:为弟弟盖新房
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妹妹,她不得不辞去自己心爱的民办教师工作,全身心担起了全家的重担。此后7年中,她节衣缩食、辛苦劳作,带领大婆妹每天为大家洗衣做饭。为了省钱,她常在哄睡自己的两个儿子后,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全家人缝补衣服。
在抚养四弟长大的同时,赵小参还把两个婆妹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帮助二弟和三弟盖了新房、办了婚事,让他们都有了温暖的家。1999年,看到村里和四弟年龄相仿的人相继成了家,赵小参开始为四弟张罗亲事。四弟当时还没有宅基地,赵小参就和丈夫合计着先用儿子的宅基地给他建房。
手里没有钱,赵小参忙完“三夏”就独自到广州,一边拾荒挣钱,一边借款,终于凑足了1500元钱。就这样,四弟的新房在这年冬天破土动工了。但这时,当兵的小儿子却因没有新房与女朋友分了手。看到妈妈表现出的自责和内疚,儿子反倒安慰她说:“妈,您的做法我能理解;您的心情,我懂。”虽然还欠一两万元的外债,但赵小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对公婆的承诺,5个弟弟、妹妹相继结婚,艰难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重病之中:供养侄子读书
然而,初尝幸福滋味的光景不长,2002年秋,赵小参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了食道癌。村干部和乡亲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她。赵小参笑着说:“你们放心吧,我不能死。我对父母没尽完孝,为养活几个弟弟、妹妹欠下的债还没有还完,我的两个孩子还没成家。”
“屋漏偏逢连阴雨,那时真是苦,但我想自己会挺过来的。”赵小参说,在她患病期间,二弟媳妇突然患病身亡。此时,二弟在外打工,失去联系,自己18岁的大儿子正读高中,15岁的小儿子在读初中。为了不让两个侄子的学业受到影响,赵小参毅然决定:收养两个侄子!面对愈加沉重的生活负担,她不得不拖延自己的治疗时机,尽力供养两个侄子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侄子参加高考后金榜题名。这时,二弟终于踏进4年未回的家门。听了儿子深情的诉说,二弟“扑通”一声跪在赵小参的面前说:“嫂子,我这辈子最尊敬的人就是您,您就是俺的亲娘!”
赵小参先后做了3次手术,抽掉了两根肋骨,截下了25厘米长的食管。出院后,又接受了数年断断续续的化疗。5年后,她奇迹般地康复了。
苦难过去:被幸福包围着
30年来,为抚养弟弟、妹妹加上自己治病,赵小参家欠下了5万余元的外债。虽然弟弟、妹妹们多次提出偿还,但都被她拒绝了。“所有的欠账不用你们管。”她说。
身体还很虚弱的赵小参,在亲人们的万般牵挂下,独自到天津市一个农业园区,干起了打药、拔草等农活。踏实能干的她受到了老板的认可。农活较少的时候,她就走上街头或家属区,拾废品卖钱。十几年来,她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多攒些钱,尽快把家里的欠账还完。
去年8月,她听说同村的宋某打工回来了,就赶忙前往他家,还上了14年前借他的800元钱。还上这最后一笔欠款后,赵小参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苦难已随风而去。如今的赵小参被幸福包围着——弟弟妹妹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她都尊敬有加,一有空就去她的院里坐一会儿。
令赵小参夫妻遗憾的是,他们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忙着给弟弟们盖新房,却没能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盖房子。两个儿子都靠自己的努力在城里落了户,而且二儿子还要给他们老两口在县城买套房子,要让受了一辈子苦的父母享享清福。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从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大潮中脱颖而出,再成为农民工的领跑人,关注农民工、帮助农民工,多年来,家喻户晓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始终不渝地坚守着一种大爱情怀,帮助230万名农民工找到了“铁饭碗”,享受到了“高福利”。
作为深圳市全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全收是一位从豫南大地走出去的农民老板。10余年来,他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身边曾经像他一样的打工者,去帮助和他父母一样曾在农村吃苦受累的老人。2014年12月,张全收荣登“中国好人榜”。
他的劳务派遣经验被称为“全顺模式”
上世纪末,来自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的张全收怀揣25元钱,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背起行囊只身前往深圳,开启了人生“闯荡”之路。临走时,他挑起水桶来到村里唯一的水井旁,把村里两位五保老人的水缸都倒满水,告诉老人们他走了,这次要走得远些,时间长些,不再像以前做爆米花生意时那样三天两头就回来了。
来到深圳,张全收先开餐厅,后做汽车站“客运总代理”。两年后,他积累了一些资金,开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一天,来自信阳的3个打工妹找到张全收,说她们找工作时,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出“不招河南农民工”的牌子。张全收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家乡的年轻人。他出面和需要用人的企业谈判,把一部分人送进了工厂。另外一些人因为自身原因不能胜任所需工作,张全收让他们留在了自己厂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家企业临时需要用工向张全收“借人”。双方成功合作后,张全收发现这是一个好商机。自此,当了老板的张全收开始将目光放在农民工身上。2004年,张全收的全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了。
张全收的“全顺人力”开创了一套经营思路:将松散的劳务工人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形成“劳工团队”。如果一个行业进入生产淡季,“全顺人力”立即将这些“团队”转移输送到生产旺季的行业中。他们用“团队作战”的方式与用工企业“谈条件”,确保打工者的合法权益。
后来,张全收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投奔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慕名前来的老乡们,张全收大气地为公司代言:“我的名字叫全收,公司叫全顺。我可以负责地说,只要是河南人,年龄在16岁至45岁,能干活,我全收。”
张全收说到了,也做到了。十余年来,张全收安置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每年为农民工创收十几亿元。张全收被媒体称为“农民工司令”,他的劳务派遣经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全顺模式”。在河南,在深圳,他的名字被众多人铭记在心。
2015年2月28日,张全收成为全国《好人365》专栏第177期封面人物。该专栏全景式地讲述了“农民工司令”张全收10余年安置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公益捐款数千万元的感人故事。
为伤病员工报销医药费1200多万元
名气大了,责任也大了。有一年,深圳一工厂总经理外逃,几百名河南农民工半年的工资没了着落。当这些农民工哭成一团时,张全收拿出240万元支付了他们的工资,并将他们安置到另一家企业上班。“工厂的总经理跑了,怕什么,你们的工资我来开!”张全收对这几百名农民工说。
正是这样的担当让农民工安心、放心、舒心,也让张全收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老板。他不仅为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要让农民工获得家一样的温暖。张全收就是这个家的“大家长”,是关键时刻“扛得起”的好大哥。
公司有一个女孩,上班不到一个星期,骨髓炎复发。张全收拿出5000元钱给她看病,还免费派车送她到驻马店的医院治疗。商丘打工妹李娜,在晾晒衣服时不慎摔伤,张全收及时把她送往医院治疗,并安排几名职工轮番陪护,还承担了7万余元的医疗费用。
公司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张全收聘请了专职医生为他们体检,还招聘了北方的厨师为他们做家乡菜。工作之余,农民工可以看电影、唱卡拉OK。中秋节、元旦等节日,公司还会举行联欢会。张全收向所有员工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员工凡有不顺心的事,都可以直接拨打他的电话反映。他说:“农民工就是我的亲人。”
多年来,张全收共为伤病员工报销医药费1200多万元,为在无良企业劳而无获的农民工支付工资上千万元,为农民工维权128次,资助特困农民工上千人次。
草根情怀:为农民工争取更多话语权
朱里镇拐子杨村学校教室破旧,张全收捐款80余万元建成全收希望小学,并设立“全收基金会”专门资助贫困学生。朱里镇扩建敬老院资金不足,张全收承诺“不让老少爷们出钱,我包了。”后来,他出资60余万元,建成朱里全收敬老院。
“村村通”工程修路他捐钱,“户户通”工程他没让群众掏腰包,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处理垃圾,还是他出钱……多年来,在支持家乡发展上,张全收已先后捐款数百万元。
多年来,张全收一直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捐款2000多万元。汶川地震,他捐款数百万元,玉树地震他又慷慨捐款10万元。西华县女孩迟圆春,父亲患病长年卧床,她本人也得了甲亢,眼看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却没钱上学,一家人愁得抱头痛哭。张全收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给她送去25000元钱,鼓励她好好学习,并表示将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据了解,张全收每年都会通过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学子。
如何为广大农民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怎样才能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贡献一份力量?2008年1月,张全收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几年来,张全收所提议案几乎全部围绕“三农”,“让农民工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让农民更有自信地为美好愿景昂首阔步”。作为“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张全收,从农民工出身到回归农民工,那种涛声依旧的草根情怀,是文明社会的宝贵财富。
《“好人之城”驻马店之全国道德模范》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tianzhong/38848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