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27 12:47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晚报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朱国喜 文/图
高东卫(左三)给村民送米、面、油。
不忘初心
高东卫今年39岁,是竹沟镇关沟村高庄人,早年在军队服役,后来复员回乡。见到过大世面的他再也不能像老辈人那样过日子了。望着家乡的青山绿水,他思考着该怎样才能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穷。
然而,想着容易做着难。关沟村山连山,沟连沟,偏僻闭塞,甚至没有一条可以通往山外的公路,即使有再好的农产品也难以销售出去。
于是,高东卫决定,自己首先下水,趟出一条致富路,为乡亲们树立榜样。不久,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外出淘金的路,只身来到云南。然而,创业路上多艰险,由于缺乏经验,一年后,他黯然返回家乡。
不久,新修的驻桐公路从关沟村穿过。高东卫心头顿时敞亮起来,他终于看到了在家乡实现创业致富梦想的希望。几年“折腾”下来,高东卫掘到了第一桶金。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接着掘到了第二、第三桶金。
高东卫富了,但这只是他的致富梦的第一步。
2014年,高东卫竞选村委主任。在竞选演讲中,他以如何带领关沟村村民致富为中心,向村民描绘了关沟村脱贫致富的蓝图。村民被这个有胆有识、言辞恳切的小伙子打动了,纷纷投他一票。
走上村委主任岗位的高东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与村支部书记黄付山一道开始为圆关沟村1300多名村民的致富梦而东奔西走。经过科学论断和合理规划,十多家农家餐馆沿驻桐公路两侧开办起来。
如今,关沟村开办农家乐餐馆38家,年总收入近千万元,年盈利近600万元,吸纳当地村民就业200多人。
心系社会
看到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高东卫的心情也晴朗起来。闲暇时,他不忘打理一下自己位于卧龙湾的农家乐餐馆,有时养养花,种种草,偶尔还写一些文章。但是,作为村干部,作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高东卫心中想得最多的还是回报父老乡亲。
2015年,高东卫找到家在郑州的同学孙莉,两人出资6万元在高庄的西大河上为村民修建生产桥一座,疏通河道
2016年春,高东卫发起成立了关沟村“爱心会”,与另外两位副会长一起出资慰问村里的老党员和教师。高东卫还出资一千元捐助两位贫困学生。
关沟村民姚小六,妻子智障;郑建民,妻子智障走失;黄小双,儿子早亡,妻子重病。高东卫一一牵挂在心,每年都拿出资金捐助他们。2017年春节,高东卫把自己去年一年的稿费收入1080元捐给了关沟小学,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孝敬老人
高东卫是一个孝子。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的邻居都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高东卫的哥哥、弟弟长年在外工作,不能在家尽孝。唯有高东卫深深地体察老人的心思,守在母亲膝前不忍心远行。他知道,母亲年事已高,体衰背驼,身边离不开亲人照顾。
高东卫经常给母亲洗脚擦身,为母亲剪头发,修指甲,把母亲料理得干净清爽,邻居都羡慕高家有个孝子。据高东卫的文友介绍,他们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高东卫为母亲洗脚的照片,大家一边点赞,一边扪心自问。大家的孝心被唤醒,良知被激发,恨不能马上回家探望一下自己的父母。
2015年12月,因母亲患有眼疾,需要尽快手术,高东卫在母亲手术前带她去了趟南京。高东卫自己租了辆人力车,拉着母亲几乎跑遍了当地所有的景点,尝遍了当地美食,给母亲添置了一些衣物。看着母亲像孩子似的开怀大笑,高东卫幸福极了。
“今年夏天,我准备带老娘去松花江边转一转。那里有一个太阳岛,娘肯定喜欢。”采访结束时,高东卫告诉记者。
百善孝为先。一个尽孝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高东卫就是一个这样的男子汉!
高东卫做慈善、送温暖、献爱心的事不胜枚举。他不为名、不图利的做法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赞誉。
《高东卫:山里的汉子不一般》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yicheng/57832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