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10 10:0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记者 温培雅 通讯员 陈炜
秋夜,蟋蟀鸣叫,窗外夜静如水,唯有大片的夜色和田野中的星光。村部唯一亮起的灯光,照着屋内一个写驻村笔记的身影。程刚在日记里一笔一划地写道:“山头村民风淳朴,群众在村委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走出贫困。近一年来,我围绕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堡垒作用,明确思路举措,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四项制度,强化长远保障,多办实事好事,着力惠及民生的工作思路,在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农民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任重而道远,一切都刚刚开头……”
驻村就是身驻心驻情驻
泌阳县铜山乡山头村总人口1680人,耕地面积1160亩,9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移民620人,低保户36人,贫困户56户,贫困人口162人。人均收入2800元/月左右。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60%以上,村委办公、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
市供销社派驻的第一书记的到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村民的关注。“不是来转转就走的吧?”村民看着程刚白净的面庞猜测道。但是从进村第一天起,程刚就开始走村入户,查实情,摸实底,几个月的时间就记了2本民情笔记。为了方便工作,他坚持吃住在村里。为了帮助村民做调解工作,他经常工作到深夜11点多。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即使自己多费点儿时间,多受点儿累,也要尽快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眼中的“自己人”。他的热情很快有了成效,村民们不论遇到什么大小事情都喜欢找新来的程书记聊聊,村部成了民情调解室。
付出就有回报。通过调查摸底工作,他很快对全村人口、劳动力、党员、班子状况、耕地面积及主要种养产业有了全面了解,为他把握村情民意、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理清思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书记的“七板斧”
“作为驻村干部,把群众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把党的好政策好事情为群众落实好办好,群众就会认可你。”程刚感慨地说。通过田间地头调研、挨家挨户走访,他开始施展自己的“七板斧”。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现有党员队伍采取针对性培训管理等措施,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加强群团建设。把责任心强、有开拓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狠抓四项基础制度的推进落实,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
精准施策,推进扶贫开发。按照精准施策、全力脱贫的要求,着力在摸清实情、理清思路、确保实效上下功夫,做好贫困户细化梳理和建档立卡工作,经核实共建档立卡人员56户,一户一策制定脱贫规划。在市供销社大力支持下,2015年底对30户特困党员、特困户进行帮扶,每户300元,共计9000元帮扶资金。制订好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的中长期计划,多渠道争取扶贫开发资金:一是移民户所居住地道路修整专项资金,经过努力争取市县移民办、扶贫办对该村4.5公里道路整修资金,共计120多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二是新村委规划建设资金20万元,目前正在选址规划中。三是争取财政资金5万元,对村卫生室改造扩建。四是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5万元。
多策并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结合区域优势,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注册成立了山头村第一家老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26家。利用宋家场水库上游闲置60亩牧场成立的农家院目前已开业,为162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人均增收3000元。
利用优势,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利用供销社为农服务优势,开展测土配肥,确保粮食产量最大化。积极指导土地节约化经营,整合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流转。走联合与合作道路,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进行强强联合,信息、技术共享,推广农业机械化,降低成本,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繁荣发展。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内公路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电网建设的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
多办实事好事,着力惠及民生。做好农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健全村图书室,争取村卫生室改造扩建资金5万元。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做好重大节日“送温暖献爱心”帮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今年4月13日,利用“科技大蓬车”对山头村小学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敬老爱幼,开展好“十星文明户”评选和“好媳妇、好公民、好婆婆、好家庭”四好评选活动。
坚持依法治村,民主法治进步。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民知法懂法,社会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在村部建立警备室,营造和谐的环境。
驻村是使命是责任
“下一步要对该村确定的56户贫困户,在认真做好识别的基础上,做到因村、因户、因人制宜并制定脱贫规划和时间表,使该村56户贫困户按期脱贫。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果林、中药材等产业种植面积,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说起下一步的规划,这位第一书记头头是道。
昔日山头村,今朝新农村。道路平、路灯明,乡风好、人民乐。“我来到这里,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良心,更是一次让老乡们改变生活的机会。”这句话,写在程刚扶贫日记的扉页,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
《一位第一书记的驻村“心经”》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tianzhong/55222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