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2 08:4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科技星火耀天中
——我市承办中国农加工洽谈会18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记者 王 伟 通讯员 杨新立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
1998年以来,我市科技事业经历了调整、发展到创新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市现有各类研发人员5313人,其中高级548人,中级1134人,初级1360人,科研机构92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家,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6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河南省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到2015年,我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4%。2013年,我市首次参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并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所辖8县1区全部通过考核。
科技创新环境显著优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驻马店市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驻马店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办法》、《驻马店市“151”科技人才遴选、奖励及管理办法》、《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驻马店市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政策引导,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广大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热情,为企业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促使遂平名品彩色花木公司、泌阳中云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蓝天燃气有限公司、西平县金凤牧业、确山县龙凤山牧业等5家科技型企业分别在新三板、中小板上市,有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3年~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自主创新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达1.76亿元,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607万元。18年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8200万元,其中2015年达到1100万元,是2006年300万元的3.7倍。
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跨越。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5家。已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6家,创新型企业108家,科技型企业1080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试点)型企业10家。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黄淮学院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驻马店市天中孵化器有限公司),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市产业集聚区)。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2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在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河南省科技创业雏鹰大赛”中,我市美客科技团队的“光固化3D打印机”项目、易创网络的“云图教育”项目和光影团队的“太阳能LED多功能感光风铃”3个项目获优秀团队奖,在河南省第八届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中,我市利友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警民通软件”获二等奖,黄淮学院选送的“运动达人手机应用APP”获三等奖。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了“151”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近三年共评出并奖励“151”科技创新人才48人,通过人才培养带动了一批创新团队。近五年,依托单位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投入达到10.4亿元,占年均销售收入的4%以上。14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带动天方药业、昊华骏化、中集华骏、欣泰药业、蓝天集团、平蓝化工、白云纸业、红星网业、康博汇鑫等依托单位,实现销售收入1310多亿元,实现利税47亿元。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18年来,我市共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403项,其中84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奖,919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上接第一版)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58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14项,获得科技资金支持1.7874亿元。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项目1144项,落实市级科技专项资金5057万元。近三年来,组织实施7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和15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省、市财政科技资金4000万元。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问世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农业机械、医药化工、电子玻璃、煤化工、夏南牛、畜禽设备等产业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形成了医药、电子超薄玻璃、新能源电动车、特高气输电杆塔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
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半挂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甲醇和布胶鞋生产基地,这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已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河南中云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LED超远程探照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和治安监控。而在食品、能源煤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建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了夏南牛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了通用天方、昊华骏化、河南蓝天、中集华骏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发展。
科技服务农业能力不断提升
18年来,我市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30项。申报的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7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9个,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培育认定了12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带动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8个,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25个,带动一大批科技示范户从事特色经济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提高。围绕农业新品种选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动物重大疾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农作物新品种证书2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为我市粮食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作出重要贡献。在西平粮丰工程核心区积极推广优良小麦玉米新品种,多次组织专家对高产田进行指导,研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提高小麦和玉米单产,解决小麦和玉米生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全市推行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通过人才技术培训、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标准化示范点,建设粮食科技特派员创新体系。使粮食科技普及率和成果转化率提高20%以上,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明显作用。
目前,全市已有1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117名“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下到农村和企业,累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56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80项,创建利益共享实体109个,形成龙头企业34家,带动2489户农民从事种、养、加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实现利润4813万元,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人。
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
18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省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快我市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共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郑州科技成果交易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会、陕西杨凌“农高会”等全国性科技活动大会10次,累计完成科技成果交易签约项目70个,签约金额7.85亿元。2013年,在陕西杨凌“农高会”参展项目获“后稷奖”“后稷特别奖”各1项。利用中国农加工洽谈会这一平台,近五年共征集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80家院校、科研机构农产品加工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087项,共促成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意向878个,签约项目520项。2014年,我市成立了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驻马店分中心,已成功引进转化中科院成果5项,企业投入转化资金1800万元,实现产值3.2亿元。2015年,市政府与郑州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和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引进高层次科研人员,特别是院士来我市开展科研活动。目前,已建院士工作站3个,带动了我市和建站企业的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推进了科技合作的组织化、制度化、长效化。今年,经多方努力,又有中国工程院印遇龙、王玉忠两名院士与我市开展合作,同意在我市建立院士工作站。全市已引进各类科研人员203名,其中院士3名、博士后4名、博士80名。
《我市承办中国农加工洽谈会18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tianzhong/53804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