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04 19:2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日月如梭,世事沧桑。从过去穷得叮当响的治安乱村、软弱瘫痪村、信访大村,到如今的省级生态文明村、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的群众忘不了他们的带头人
两腿泥水闯新路
——记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孝忠
记者 胡殿文 陈 司
王孝忠到敬老院和院民谈心。 通讯员 宋永亮 摄
仲夏,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一副生态文明村的美丽景象映入眼帘:一条宽阔笔直的主干道贯通南北,一条条平坦硬实的户户通连接着一个个舒适敞亮的农家小院,小村内外,玉兰挺立,火红的月季花开得正艳。
走进村子的每个角落,昔日柴禾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粪土乱堆的现象不见了。在这个距离县城较远的农村,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到工厂务工,抬脚就能上公交,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有的还安装了宽带,村小学、敬老院、卫生室、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多亏了王书记,他是个一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好支书。”“饮水要思源,致富不忘本。王书记可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没有他哪有洼王的今天。”听说记者要采访,村民翘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好支书王孝忠。
面对老百姓的赞誉,王孝忠却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是本分,只有脚踏实地干好工作,才能上不愧党、下不愧民。
王孝忠在本村的荣光鞋业制绑车间了解生产情况。通讯员 宋永亮 摄
“在困难面前退缩、当逃兵,在挑战面前低头,没有一股浩然正气,那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洼王村位于上蔡县西洪、华陂、小岳寺三乡镇交界处,因其位置偏僻,曾被人们称之为“三不管”地带,因地势低洼且王姓居民较多而取名“洼王”。
曾任洼王村支书的王忠臣介绍说,全村有2500人,人均只有耕地1.2亩。因交通不便、农业基础条件差,村民守着薄田过日子,是出了名的“三多”、“三难”村(上访告状的多、偷鸡摸狗的多、打骂公婆的多,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穷村、治安乱村。“群众闹派性,干部翻烧饼,今天打架起,明日是非生,天天窝里斗,日日守贫穷。”这是昔日洼王村的真实写照。
由于村里账目不公开、管理不透明,加上群众闹派性、干部窝里斗,互相拆台,致使干群关系紧张、治安混乱,群众多次赴市、赴省、赴京上访。
洼王村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更让群众揪心的是,当时村里的治安形势极其严峻,一帮游手好闲之徒,偷鸡摸狗,惹事生非;本村有一王姓家族,依仗人多势大,目无法纪,危害乡邻。村民敢怒不敢言,有的因不堪欺凌而含泪远走他乡。正气不伸,邪气不除。因缺乏有力的证据,他们迟迟得不到法律应有的惩罚。面对村里的混乱局面,谁能为村民主持公道、撑腰打气?1998年3月,该村81岁的老党员王海林带领村里的12名党员和群众代表赶到乡里,强烈要求乡党委解决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乡党委同意了村民关于调整村主要负责人的要求,时任村委主任的王孝忠被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说实话,我当时真不想接这个支书,也不想趟这浑水。”王孝忠坦言,“摆在眼前的是一团乱麻,有畏难情绪,永远忘不掉党员和群众信赖的眼神,让我无法推却,谁让咱是一名共产党员呢!”
然而,当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王孝忠重新审视了当初的决定。那年腊月二十三,有人煽动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把他家门楼、院墙全部推倒,家什全部砸毁。面对眼前惨状,他爱人哭求着:“孝忠,咱做生意这么多年,在村里也算是个舒坦户,不缺吃穿、不愁钱花,你为啥非要当这个干部哩!现在可好,连个平静日子也没有了,这个官咱咋着也不能再干了,这份心咱咋着也不能再操了。”听到爱人的一番话语,这个有泪不轻弹的硬汉子默默落泪。
是迎难而上还是鸣金收兵?王孝忠陷入沉思,但是一想起向全村党员群众的承诺,即使再苦再难也得干下去。
“在困难面前退缩、当逃兵,在挑战面前低头没有一股浩然正气,那还算什么共产党员?”王孝忠在工作日记中暗下决心,“拼命好好干,干就干出个样子,干出个名堂,决不辜负群众,决不能愧对乡亲。”
面对恶势力,王孝忠坚信邪不压正。为同不法分子作斗争,王孝忠组织本村50名身强力壮、正义勇敢的棒劳力,在村里成立了“抗暴自卫队”。对民愤极大的王氏四兄弟,王孝忠更是顶着层层压力,多次向上级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在公安部的督办下,此案最终成功侦破,王氏四兄弟最终落入了法网。逮捕王氏兄弟当天,群众燃放起了鞭炮,许多受害者面对王孝忠和公安民警长跪不起,感谢他们为民除害。
治穷先治乱。为彻底根治村里的混乱状况,让全村人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在王孝忠的推动下,洼王村实行了“三户联防”,全村成立了20多人的治安巡逻队伍,坚持长期巡逻。为弘扬新风正气、端正民风,王孝忠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商讨制订《村规民约》,倡导村民移风易俗、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尊老爱幼。《村规民约》规定,凡不孝顺父母、虐待老人的,发现一次罚款100元,并在村里的喇叭上公开曝光。自此,洼王村打公骂婆、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在此基础上,王孝忠因势利导,在全村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和致富能手、新型农民标兵等评选活动,并专门腾出了三间房子,办起新农村书屋和村文化娱乐室,购买了设备,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群众情操,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对村民进行政策法规和致富技能培训。在县计生委的帮扶下,洼王村建起了村民大舞台,2012年村里又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村民文化广场。
入夜,霓虹灯闪烁,文化广场内,三乡五里的村民聚集于此,或聊或唱或跳,好不热闹。“茶余饭后,到这里扭一扭、跳一跳,俺感到无比开心。”村民张小耐说。
群众所需,执政所向。当一名村支书,要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去做,大家才能信服你,支持你
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是制约洼王村发展的三大难题,也是群众的一块“心病”。看到这情况,王孝忠决心从群众反映强烈的“三难”问题入手,打开工作局面。
解决群众关注关心的“三难”问题,又谈何容易?洼王村后街东段有一处坑塘,当地群众称这条街为“半截子路”。农忙时,地里的粮食拉不回家,村民运粮只能肩扛手抬。遇到雨雪天,坑洼里积满水更是寸步难行,群众叫苦连天。2003年6月,王孝忠召开村民代表会,号召全村群众出工出力,在后街坑塘上建座桥。这个想法一出口,人们议论纷纷。要钱,村委账上没一分;要人,村里人心不齐,咋个建法?人送外号“杠子头”的村民王青羊指着王孝忠说:“孝忠,喷啥哩,你要是能在后街建个桥,把路给大伙修通了,我给你磕头烧高香。”面对冷嘲热讽,王孝忠没有退缩。
建桥修路,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一连几天,王孝忠吃不香,睡不着。一次进城开会,王孝忠听说县里有一笔扶贫资金专门用于农村扶贫开发建设。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王孝忠紧缩的眉头不见了。为申请这一政策性资金,王孝忠怀揣干粮和可行性报告往返县城与乡里,一连跑了40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孝忠的执着,感动了有关部门的领导,县里从扶贫项目款中挤出20万元给了洼王村。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为节省资金,王孝忠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一齐动手,挖泥排水,拉砖运料。不到20天,一座新桥建成了。同时,王孝忠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填埋了村委门前的臭水沟。之后,他又多方争取160万元扶贫资金,把5条环村路全部修成了宽敞整洁的柏油路,修通了洼王至湖岗集
洼王村地势低洼,农业基础设施差。为解决生产用水问题,2000年,王孝忠四处奔波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全村新打机井50眼,施工期间,他带领村组干部吃住在工地,苦干大干一个多月,并一举通过质量验收。近几年,该村又陆续筹资300万元,兴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旱能浇、涝能排,现在洼王村群众摆脱了“靠天等雨”的局面,吃着苦碱水长大的洼王人喝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多年来,洼王村一直没有自己的学校,村里的孩子要跑到外村上学,每逢刮风下雨,孩子们苦不堪言。王孝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上学难,王孝忠多方奔走,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建校资金不足,他又以个人名义四处借贷。平场地,填水坑,架线路,王孝忠和村民一起奋战。其间,他的左臂骨折,没等伤势痊愈,又坚持回到了工地。由于工期赶得紧,不到两个月,一所全新标准化的洼王小学平地而起,洼王村结束了世代无学校的历史。
洼王村新星小学6年级学生凡丹阳是一名留守儿童。6年前,她进入这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学校学习,每两周回家一趟。她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时奶奶想她了,就趁放学到学校看看孙女。近年,随着村民外出打工潮的兴起,洼王村的留守儿童也开始增多。2008年,王孝忠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筹建一所能够让留守儿童吃住在校的寄宿制学校。为弥补资金不足,洼王村采取BT建校模式,由村委出资修建校舍和操场,合作方建寝楼和食堂,聘请师资,并添置有关教学实验设备。2009年秋季,一所集小学和幼儿园于一体、能接纳800多名小学生和幼儿就近入学的洼王新星学校顺利建成投用。
“孝忠在这些年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实事,俺们都心里清楚着哩!”今年70岁的洼王村农民王铁道感慨地说。
“群众所需,执政所向。当一名村支书,要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去做,大家才能信服你,支持你。”王孝忠告诉记者,2001年,洼王村进行电网升级改造时,买电杆,拉电线,架线路,在家村民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工钱没有谁张口要一分,大家齐心协力、热火朝天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群众的支持,就是他干好工作的动力。
出水才见两腿泥。从临危受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王孝忠“把群众带富,把干部带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建设一个新洼王作为奋斗目标。他同村两委班子一道,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实施三项富民工程:一是与种业部门合作,推行良种产业化工程。二是引导扶持村民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业。三是着力兴办加工企业。近年来,洼王村建成了占地2500亩,产、供、销一条龙的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一座;建成年出栏5000头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发展蛋鸡养殖示范户10家、肉鸡规模养殖户14家;与荣光鞋业集团联合,在洼王村建成了全县唯一的乡村车间,吸引本村及附近村民就业200多人,工人人均月增收1400多元;创办浸塑厂、面粉厂、家具厂3个村办企业。
修路、架桥、打井,建校,办敬老院,兴办企业、建设村民文化娱乐广场,开通城乡公交车站,实施“一池三改”改善村容村貌……现如今的洼王村,已全面实现了“六通”(通路、通电、通宽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公交车)和“四个一”(一个规范卫生室、一个标准幼儿园、一个门类齐全农家店、一个文化大院)的发展目标,村民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过去的“三多”“三难”村变成了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丧失一次民心。”王孝忠以史来贺、李连成为标杆,善谋事、干成事,能吃亏,不出事
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生活富裕了,但王孝忠却始终牢记宗旨,保持清正廉洁之心和清正为官之德。“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丧失一次民心。”这是悬挂在王孝忠办公室里的自律格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孝忠认为,当好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史来贺、李连成那样,要有一心为民的公心、一心做事的恒心、一尘不染的廉心。近年来,在不同场合,他多次表明心迹。
没有谁能算得清楚这些年来,为了大伙的事,王孝忠跑了多少路,说出多少话,求了多少人,投了多少钱。洼王村委六组组长王清林回忆,当初建校时,因工程用料涨价,王孝忠毅然从自家拿出3万多元购买了石子、沙子等物料;村里建桥修路时,一个亲戚向王孝忠提出承包工程,并许诺给他好处,他毫不迟疑地回绝了。2006年,上蔡县委、县政府奖励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王孝忠获奖2.6万元,他把这些钱都投入到村室建设中。荣光鞋厂每月给他支付4500元的酬金,他也全部用于公益事业。“一点亏都不想吃,事事都想占,有一点儿好处就想沾,怎么当好带头人?”王孝忠时常激励自己。
“在我们村,王书记家门前的水泥路是最后铺上的。”洼王村委文书饶雪英介绍,2006年11月的一天,眼看着要变天下雪了,村民们拿着工具、拉着水泥和搅拌机等物料来到王孝忠门前,要在他家门前修“户户通”的时候,却被王孝忠劝阻了。
王孝忠的弟弟王忠宇因患劲椎病多年做了手术,家庭生活一度出现困难。在村民代表会上,大家一致提议,按照政策,应将王忠宇纳入低保。但就是这样一个正常的建议,却被王孝忠当场否决了。尽管曾为弟弟的病跑前跑后,垫付部分费用,但这一次,弟弟和弟媳还是对哥哥有误解。“有的人不符合低保条件,却托关系想法吃低保,自家兄弟符合条件为何不能吃低保?”弟媳不理解。而王孝忠的回答是:“正因为是我的弟弟,更应该从严要求;我们困难,还有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
不搞优亲厚友那一套也就罢了,对待自己的“仇人”,王孝忠表现出了大度与豁达。曾被判刑入狱的王氏四兄弟中的老三,出狱后因身体有病,生活十分拮据。在一次群众评议会上,王孝忠说服大家,将这名困难群众列入了低保对象。王氏兄弟被王孝忠不计前嫌的公心与善心深深折服。现在,王氏兄弟不仅安分守己,而且支持村两委班子工作。
公生明,廉生威。唯有心灵的感化、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光芒最能打动和改变一个人。眼下的洼王村,党风正,民风淳,干劲足、活力旺,全村36名党员叫响了“我是党员我光荣,我为党旗添光彩”的口号。老党员王忠臣多年如一日,为洼王小学义务护校,无怨无悔;党员朱国华在郑州从事粮油购销生意多年,始终不忘乡邻,每逢年关都要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物资;党员王俊峰长年在外打工,不仅主动寄回应缴党费,还经常为村民提供一些致富信息。
面对任务,他勇挑大梁;面对矛盾,他迎难而上;面对危机,他挺身而出;面对邪气,他坚决斗争。王孝忠就是这样一个人。近年来,王孝忠先后获得“驻马店市优秀‘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全市‘公仆杯’竞赛活动先进个人”、2009年度“感动天中十大人物”、2010年度“驻马店市十大三农新闻人物”、“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书记”、“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一项项荣誉,记录了王孝忠一心为民的足迹。
做地基中的钢筋
本报评论员
自担任洼王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孝忠坚持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把过去“三多”、“三难” 的经济穷村、治安乱村变成了如今富裕和谐的新农村。王孝忠是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王孝忠是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孝忠,始终把群众利益高高地举在头顶,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王孝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乡村干部座谈时指出,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习近平同志的这番话,深刻阐述了基层干部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责任。王孝忠就是这样的人。正是他牢记宗旨意识,多年如一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获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修路、架桥、打井、建校、办敬老院、办企业、建村民文化广场、开通城乡公交车站、实施“一池三改”……依托经济发展,洼王村年年都有新变化。
王孝忠是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模范。“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丧失一次民心。”这是王孝忠思想和行动的真实写照。当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孝忠谦虚谨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树立了当代优秀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
典型就在身边,榜样感动你我。王孝忠是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他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基层党员干部忠于党的事业、一心为民、奉献担当的精神。人生的刻度在于奉献、人生的厚度在于为民、人生的长度在于事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向王孝忠学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爱民的真挚感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清廉的个人操守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真正做执政大厦的地基、做地基中的钢筋。
《王孝忠 两腿泥水闯新路》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md.yuduxx.com/shangcai/16702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